为什么孩子容易怯场?其实不仅孩子会怯场大人也会,原因是…… | 关注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家长会了么 Author 狄奥根尼的木桶
民小编说
过年被长辈们督促着表演节目,这几乎是所有孩子们都逃不过的“难关”,也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事情。许多孩子面对这样的场面总会下意识退缩、胆怯,甚至因此害怕过年、见亲戚……那么怯场到底是何原因引起,我们该怎样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怯场情绪呢?
来源 |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“家长会了么”
又到一年春节时,每次过年回家,带孩子的家庭都有一个逃不过的难关——
亲戚见到自家孩子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要逗他玩:“来给叔叔阿姨表演个节目吧,背个唐诗吧……”
偏偏自家的孩子不擅于在人多的场合表现自己,所以常常以沉默、尴尬收场,有时甚至还会情绪爆发,哭闹起来,会让大人很没面子。
亲戚见到可爱的小孩子,想要逗乐一下属于正常现象,是释放善意的一种方式。只要不是饮酒、吃芥末等容易造成身体与心理伤害的方式,爸爸妈妈们没必要过于在意。
然而有些父母觉得亲戚的这些做法有些不尊重孩子,孩子怯场、表现不佳也会让自己很没面子。
也有些网友父母认为平时的练习能增加孩子的临场感觉,避免以后在更大的场合怯场。
01
为什么会怯场?
其实,孩子轻微的怯场非常普遍。但是,面对同样的外界环境因素,为什么有人能克服紧张情绪,而有的人却会表演失常或临阵脱逃呢?
孩子会怯场有一个核心原因,那就是评价焦虑。
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敢成为自己,以及内在自信的缺失。
由于孩子缺乏自信,就特别容易在乎他人的评价,总是想着按别人口中的“优秀”去做。
久而久之,“别人口中的优秀”就成了孩子行动的价值信念,而真正的自己就慢慢被忘却了。
这样的孩子在行动时往往蹑手蹑脚,生怕表现得不好,得到负面的反馈,打击自信心。
这可能与孩子身上背负着不可承受的父母之爱有关。
在养育的过程中,家长可能会有意无意中经常提到“好好学习”、“各方面出彩”、“成为优秀的人”等字眼。
尽管孩子未必真正理解这些话的意义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:孩子会逐渐明白这些事情很重要,如果不好好表现,父母就会认为自己没用,就得不到他们的肯定。
于是,在面临某些场合时,心里自然就紧张起来,而且越努力的孩子,情况越严重。
02
怯场并不可怕
不仅小孩子有怯场的时候,成年人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或者重要场合也会出现怯场的现象。这是一个正常现象,就连文学大师也不例外。
沈从文在徐志摩的引荐下,被聘为中国公学的讲师,给大一学生讲“新文学研究”。沈从文当时虽然写散文有一手,给学生讲课还是第一次。
虽然他精心准备了一课时的授课内容,可是在面对讲台下黑压压的人头,和一双双盯着自己的大眼睛时,沈从文竟然一句话都讲不出来。
在沉默十分钟后,沈从文才缓过神来终于开了口,可是又因为紧张语速过快,10分钟时间就把原来1个小时的内容给讲完了。
为了取得学生们的谅解,化解尴尬,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:“我第一次上课,见你们人多,怕了。”
胡适得知此事鼓励道:“上课讲不出话来,学生不轰他,这就是成功。”
可见即使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沈从文,在面临自己不熟悉的场合时也会紧张、怯场。这种怯场在经历多次适应环境后会慢慢得到改善。
所以文章开头在亲戚面前进行才艺展示,练练胆,也不失为让孩子克服怯场的一种方法。
怯场还有着进化心理学上的意义,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。
在人类长久的进化过程中,为了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,我们演化出一种“战斗或逃跑”(Fight-or-flight response)的心理机制。
当孩子面临压力(走上台,成为焦点,受到一大群人的关注),肾上腺水平急速提高,心跳加快,头皮发麻,胃部不适,甚至会出现眩晕、呕吐等生理反应。
有些比赛型孩子会在激素影响下,选择战斗超水平发挥。(运动员更容易在国际大赛中打破世界纪录,也是出于这个道理),而另一些则会为了逃避这些不适的生理反应,选择退缩,也就是怯场。
怯场虽然丢面子,可是在这种反应提高了人类面对强大威胁的反应速度。
在原始社会,面对猛兽,或许逃跑才是有效提高生存概率的正确选择。如果没有这种反应机制,可能我们早就被自然选择所淘汰。
孩子的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熟悉,符合经验认知的基础上的。处于陌生环境,面对未知结果出现不安、恐惧、怯场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是人类长久以来进化出来的一种保护机制,是一种生理本能,绝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。
在学校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:
面临同一事件,上课时,邻桌同学在课桌下看小说,不同年龄层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。
小学生:似乎发现了新大陆,马上举手甚至直接站起来打小报告:“老师,小虎在看小说书!”
初中生:觉得这个行为不好,用胳膊肘碰一下,善意提醒。
高中生:太棒了,任其发展,期末考试时少一个竞争对手,岂不美哉!
同一事件,不同年龄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反应?其实是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。
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:评价他人的行为→评价自己的行为→评价自己的内在特质的发展过程。
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依靠他人的评价来认同自我。小学生之所以喜欢不厌其烦地打小报告,一是因为他们需要观察其他同学来确定自己的行为,二是他们渴望得到权威(老师、家长)的认可,来满足自我评价的需要。
随着年龄的发展,自我意识也得到发展,自我评价的比重逐渐增大,他人对自己的影响逐渐减小。
成年人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到了孔子所说的“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的境界,不再在意他人的眼光,坚持做好自己。
孩子怯场的情况也是同理,年幼孩子的自我意识没有得到发展,对自己的评价主要依靠他人的表扬。
所以,要他们在亲戚面前表演才艺时,总是会担心自己表演的不好,会遭人耻笑。这对孩子们来说会降低自己的自我评价,因此他们会选择怯场来逃避问题。
其实亲戚也就图一喜庆,并不会以一个节目的优劣来评价孩子。可是在孩子们眼里却不这样看,他们对他人的评价看得很重。
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自我意识得到发展,他们会逐渐对自己有一个稳定的评价,怯场的情况也会得到改善。
面对孩子的怯场,我们或许不必特别着急,绞尽脑汁地让孩子提高社交力,频繁地“走出去”,焦急期待孩子的转变。因为怯场并不是一次就形成的,同样改变也需要时间。
培养孩子不怯场的能力,并不是教孩子如何避免紧张,而是让他们在一点一滴中与紧张和谐共处。
因此,我们不妨努力做到多认识自己的情绪,对孩子的每一次紧张感同身受,并表达对他们的理解。
尽量不评价,管住自己的嘴巴,认清孩子的能力,尊重孩子给自己设置的目标;利用他身上已经有的积极面,去激发成就感,从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,这恐怕才是克服怯场最好的方法论。
推荐阅读
特级教师看《美丽人生》:越是艰难,越需要浪漫主义情怀(推荐每一位父母看看)| 荐读